生命走到盡頭的抉擇 醫生:家屬執著會令病人徒添痛苦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8/30 18:13

最後更新: 2019/09/11 19:11

分享:

分享:

生命盡頭的抉擇。

生命走到盡頭,是搶救或是放手?醫生認為既然病情不可逆轉,就不應增加病人痛楚而沒意義地維持生命;但家屬總相信奇蹟,總不願說出「放棄搶救」4個字,結果醫生嬲家屬妄顧病人,家屬嬲醫生不盡力搶救。25歲公立醫院內科女醫生穆琳寫下醫生和病人家屬之間的矛盾,集結成書《病床上的選擇權》,盼讓更多人思考搶救的意義。

穆琳在誠品分享病房經歷。

穆琳在書中提到:「我所見過最憤怒的人,是病危病人的一群家屬。」

她見過有病人各項維生指數都相當低迷,參考過去病歷,心肺復甦並不能幫她多少,然而醫生還來不及告知家人們這項判斷,便已被十多位家屬包圍住,

他們將教科書活生生地演繹出來,否認病人健康欠佳,加上『憤怒』,質疑醫生的判斷... ...當家屬聽到醫生建議不做心肺復甦時,憤怒飆升到最高點,甚至指醫生謀殺病人。

這位病人經過一輪強心劑的搶救,最後家屬為了減少病人痛苦,決定接受不做心肺復甦。穆琳當時為這位病人宣告死亡,家屬對她那份不禮貌的態度也消逝了。

穆琳憶述另一次經歷,她和病人的關係極差,因為她拼命說服病人的女兒,婆婆的身體情況很差;但婆婆的女兒拒絶相信,堅持要搶救。穆琳坦言有點惱恨,

我認定她活在幻想世界,為了保護自己不受現實傷害,而將自己的母親置於無意義的生存之中。

不過翌日早上,護士告知婆婆的女兒接受不做心肺復甦術了,

昨晚女兒來探病,護士領她在病房轉一圈,帶她看了插喉的實況,當下就做出決定。

穆琳日前(26日)出席誠品書店的《病床上的選擇權》讀書分享會時指,

死亡好可怕,但如果是生不如死呢?

穆琳出書講述病人家屬與醫生之間的矛盾。(勞佩欣攝)

穆琳認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,社會應有更大的空間討論「死亡」話題,而在香港若病人神志不清,他的死亡之路將交由其家屬代理。有時,因為家屬的小小執著或喜好,堅持在病人不能逆轉的病程下仍施以急救,反而令病人徒添額外的痛苦,走也走得不安詳,何不在他們臨終前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呢?

穆琳在從醫的道路上,了解到很多時人性並不醜惡,只是他們捨不得和害怕,如果將心比己,面對治療毫無反應,且病程持續惡化及不可逆轉時,你還會希望增加痛楚,接受沒有意義的維持生命治療嗎?

記者:勞佩欣

失業青年餓死家中的悲劇人生 醫生:繁華大都會竟有人死於營養不良

走到生命盡頭是搶救還是放手 醫生:別浪費與家人共處的最後時光